“画韵、歌音、国魂”聂耳歌曲主题画作的对话与演唱——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玉溪师范学院分课堂
作者: 美术学院  时间: 2025-05-19 16:37

图片

2025年5月15日晚,由玉溪师范学院主办的张桂梅思政大讲堂玉溪师范学院分课堂“为国而歌”系列聂耳歌曲主题画作的对话与演唱——“画韵·歌音·国魂”主题艺术对话活动在玉溪师范学院美术馆成功举办。


图片


本次活动围绕“聂耳精神的艺术再现与传承”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通过“音乐演唱、作品解读、专家访谈”的形式展开,将声乐与绘画的双重艺术产生交响。同时以现场和直播的方式,为线上线下的师生们上了一堂富含红色文化精神又兼具艺术美感的艺术思政课,为进一步推动广大师生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提供了文艺的视角和力量。

图片

校党委书记姜家雄、党委副书记杨光,副校长章新、杨伟、李涛;中共玉溪市委宣传部、玉溪市教育体育局、玉溪市文联等单位领导,各学院师生代表,线上线下共计3000余人次参与本次活动。活动由音乐学院院长范晓晶主持。



音乐与画笔共舞: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演出阶段歌唱家马金泉教授选取了聂耳的《大路歌》《码头工人歌》《卖报歌》《毕业歌》等经典曲目演唱,对应郭巍教授“为国而歌”系列主题性作品《前行》《磨砺》《期盼》《栋梁》四幅画作,乐画融合,还原了20世纪初人民从被压迫到觉醒再到奋起反抗的情景,重现烽火岁月的家国情怀。


图片


图片


图片


任丹博士和张文博士则从两个别样的视角,分别演绎了聂耳代表作《铁蹄下的歌女》《新的女性》《金蛇狂舞》,任丹博士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希冀通过有关女性的两首歌曲表现出旧社会女性不甘痛苦、向往自由、渴望解放的呐喊精神。张文博士选用聂耳器乐作品演绎,是从充满家国悲痛与热血抗争之外重现一个饱含生命活力和希望的聂耳形象。小学生王一雯扮演报童与马金泉教授联袂献唱,旨在重现历史,构筑一场跨时空的童声合鸣。



艺术与思政交融:创新育人模式厚植精神根基

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专家访谈环节”,多位专家围绕聂耳的音乐作品和美术家创作的绘画作品进行解读和剖析。郭巍教授根据《大路歌》创作而成的《前行》作出解读,表示创作《前行》,是吸取了宋代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灵感,传统山水中巨峰障壁的壮阔,是自然灵性之美,但这种高耸、壮大的感觉转移到近代悲痛的民族史中,就是压迫人民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图片


在谈到根据《码头工人歌》创作的《砥砺》时,郭巍教授表示创作该作品时想到近代以来工业革命迅猛发展的国外,许多都已实现机械化运作,而当时中国码头工人只能用人力去运输物资,在画面中如何运用构图、色彩、线条去表现内外发展的差异是突出难点,因此他试图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运用明暗对比,虚化人物,实化船舰来突出画面的戏剧冲突,透过隐喻的表达,强化精神传递。时遂营教授紧接着谈到,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只有二者结合,才能有完满的艺术表达。《砥砺》这幅作品中表现的是在中国的港口上停泊的是外国人的船舰,象喻着帝国主义势力通过船坚炮利打开中国的大门,码头上的工人搬运的物资也是用来对付中国人的武器。


图片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时遂营教授指出,郭巍教授创作的四幅画作是渐进式的变化,人物的形象由暗到明,由模糊到清晰,代表着中国人民在不幸中逐渐觉醒,开启了更加明确的反抗斗争之路。整组主题性绘画在《栋梁》迎来高潮,一群代表着光明未来的学生群体走向街头,为人民自由解放抛洒热血、肝脑涂地,不论遇到何种困难,总是用热情与行动去积极面对,是聂耳人生的真实写照。在就画作《前行》讨论聂耳精神的时代价值时,时遂营教授认为第一点《前行》等四幅组画是一个巧妙的叙事闭环,叙事内链将画作嵌合在一起,讲述了国家、民族、个人的成长蜕变过程,《前行》这幅作品区别于其他画作的点是背景上的改变,将背景远离上海,放置深山,暗喻着中国人民在承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寻找出路,大山恰恰遇合了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中的“愚公移山”精神,一代代人为了出路接续不断。第二点在《大路歌》创作的年代,东方杂志曾发起过一场“征梦”活动,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找不到出路,希望有梦想能够承载国民出路,事实证明,国民要找的道路就是今天已经实现的社会主义道路。



图片


在欣赏完任丹博士的演唱后,专家们围绕聂耳作品中的人文关怀展开讨论,赵芳教授认为在聂耳的生命历程中,他接触了许多不同特质的女性,有母亲的坚韧,以及明月歌舞社女性朋友们的力量,对聂耳的创作影响深远。聂耳的人文关怀在于他不仅能关注到底层女性生活的苦难,同样也能着眼时代觉醒女性的蜕变。赵芳教授用在云南美术馆所见的母子欣赏“为国而歌”系列画作时哼唱《国歌》的情景,生动诠释了艺术教育是中小学生最好的德育教材。



图片


《期盼》是郭巍教授依据到上海考察时,对上海人民、上海建筑、上海生活的细致体悟创作而成,郭巍表示该作品混合了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传统国画水墨,对应着聂耳作品《卖报歌》,不同于《卖报歌》个体化的表达,《期盼》利用了群像的呈现方式,表达出一个时代在遭受苦难的不只是一名报童,而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悲哀。



图片


本次晚会在全体人员齐唱玉溪师范学院校歌《毕业歌》的歌声中圆满结束。下一步玉溪师范学院将继续挖掘聂耳文化资源,推动“思政+艺术”深度融合,为持续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加力打造“艺术思政”品牌,全力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